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7:58:54
虽然如此,但杨怀进的光伏之路走的并不轻松。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光伏用地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可能将有利于一些高效率光伏组件以及跟踪系统的应用。对此,有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国土部发布的《指标》值得引起关注的一个信号是,继补贴拖欠、限电之后,今后土地可能将成为又一个事关光伏电站发展的关键因素。
继补贴拖欠、限电之后,土地,今后可能将成为又一个事关光伏电站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可能会从一定程度上助推分布式的发展,尤其是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毕竟,其不需要占用新的土地。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以下简称指标),对单个光伏电站的整体用地规模做出了明确的限制和规定从台湾非合作公司进口到欧盟的电池占欧盟总消耗的3%。
随着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现在缩小对于太阳能的支持,如上网电价补贴,自2013年以来实施的反补贴和反倾销税已经成为欧洲蓬勃发展的太阳能市场的巨大成本障碍。一直帮助中国公司进行欺诈的公司受到惩罚,但关税也可能对欧洲太阳能行业本身造成巨大影响。从2008年开始,不少开拓者和技术先驱在物理法(冶金法)、硅烷法、钠(或锌)还原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发和产业化探索。
也就是说,一方面有一半的多晶硅需要进口,同时一半以上的光伏组件市场在国外,需要出口。其次,西门子法多晶硅工艺诞生已经超过五十年,国外大部分厂家建厂已经超过三十年,因此,工艺都经过了反复的优化和改良,因此,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都运行在最优的条件下。其中,冶金法多晶硅工艺有望在不牺牲光伏转换效率甚至还能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将能耗降低到西门子法的1/10左右,而成本可降低一半以上。其余的约十万吨产能已经成为无效产能,不少多晶硅工厂的装置已经永久报废并拆除。
而国内建厂最早的新光也只有不到八年时间,而且中间还是断断续续地生产,不少厂家来说,生产能够正常就算谢天谢地了,根本谈不上优化,更难言改进了,个别工厂甚至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中国的多晶硅产业要振兴,必须要有自主研发的工艺。
市场规模:产能停滞不前表1列出了2007~2015年全球硅产量和价格的变动情况。因此,该法令自从发布后,等于没有真正实际起到任何效果。因此,后续几年,中国多晶硅的有效产能的数量将继续取决于多晶硅的市场价格。这样的价格如果再持续一段时间,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中将有更多的有效产能永久变为无效产能。
本来这个消息对于国内多晶硅厂家是个好消息,但从文件发布到实施的短短15天内,中国新增的多晶硅来料加工手册就突击办理了6万多吨,几乎等于2014年全年的多晶硅数量。目前对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厂家是韩国OCI,其进口价格一度低至10万元人民币/吨,其它欧美厂家的价格略高,大约在每吨11~13万人民币/吨之间。只要光伏下游厂家办理来料加工手册,就可以免缴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产品出口后,凭出口报关单和进口手册到海关核销,多晶硅的进口就可以完全免税。半数以上需要进口且完全没有出口的,只有多晶硅这个环节,而多晶硅是光伏产业最主要的原料。
而不幸的是,国内的多晶硅厂家无论是早期的新光、中硅,还是后来的中能、永祥、特变,都是与化工厂毫无任何关联,有的是电子厂进行多晶硅厂的建设,更多的是平地起高楼,完全跨界进入,从零做起。但与此同时,国内的2015年的光伏组件产量比上年有约16%的增长,组件的增加必然代表多晶硅用量的增加,因此,2015年多晶硅的需求中的增量部分全部是由进口多晶硅满足的。
但为何进口多晶硅的数量比例依然如此之大,而且价格还依然如此之低呢?首先,中国光伏行业一度存在两头在外的情况,就是原料和市场都在国外。2013年8月15日,中国海关总署签署法令,决定从2013年9月1日起,停办多晶硅进口来料加工手册。
一个产能过剩的市场,每年却又有超过一半的数量需要进口,而且这个看来矛盾的现象在中国竟然持续了五年之久。国内多晶硅厂家面临国外厂家的低价倾销手段的打压,虽然多次呼吁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但是,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都不敌国际厂家的情况下,寄希望于政府保护而得以生存,是不可能持续的,尤其是这种保护可能会损害产业链下游的众多厂商利益的情况下。而这个目标,正越来越近,当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中国的光伏产业将会让世界光伏产业再次产生震动。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出路在光伏产业的全部产业链中,中国在绝大部分环节都具有出口能力。2012年,由于光伏市场需求快速增加导致了尽管中国产能产量大幅增加,但由于欧美对中国光伏的双反,又导致光伏市场增速下降,导致多晶硅市场价格最低降到了12万元人民币/吨,这一价格比国内全部厂家的成本还低,因此,不得不停产而眼睁睁地看着国外的多晶硅大肆进口,蚕食着中国国内迅速增加的多晶硅市场。到2014年初,随着市场回暖,多晶硅价格上升到15~17万/吨,但国内也仅有保利协鑫、新疆特变电工、四川永祥等三四家工厂能够在这样的价格下保持不亏损,因此,由于多晶硅的进口屡禁不止,对国内市场冲击仍然较大,因此,价格于2014年下半年再度下跌,这种跌势持续到2015年底,多晶硅的价格在10~12万/吨的低价徘徊。
需要进口多晶硅下游厂商也通过当地政府向海关和商务部门施加了压力,使得来料加工手册能够照办不误。目前,在国内多晶硅厂家中,对西门子法的改进只有江苏中能一家算是做得比较有成效的,如果流化床工艺能够顺利投产,加上自备电厂的启用,成本有望降到10万元以下,接近国际厂家成本。
因此,在工艺循环程度上与国外厂家存在先天的差距。这是由于,此前所增加的产能都建立在市场高价的基础上,但当多晶硅价格跌破20万元/吨之后,大部分的工厂就因亏损而陷于停产,而新增的产能由于成本难以降低到市场价格以下,也无人敢再投入,所以产能三年未有增加。
由于国内目前所有的多晶硅生产工艺都是西门子法或改良西门子法,其工艺成本在陆续使用了冷氢化、氯化、加压还原后,工艺成本已经基本趋于稳定,虽然不少工厂开始使用FBR即流化床工艺,但产能预计下降也还是有限,难以与国际厂家的成本进行竞争。多晶硅环节也是我国光伏产业链中,唯一一个半数以上需要进口的环节。
这就是中国的多晶硅厂家成本高于国际厂家的原因。但表面的沉寂掩盖不住底下汹涌的暗流。表12007~2015年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和地区分布(产量:吨)注:由于成本过高,中国的大部分厂家(标称部分)现在已经停产或转产。据统计,目前中国80%的多晶硅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进口的
目前,光伏补贴拖欠金额已经超过100亿元。套用星爷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大起大落得太快,实在太刺激了。
另外,由于西部限电问题加剧,多地限电率高达70%、80%,因此向东部转移成为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根据这一比例,作为太阳能产业增速最快,容量最大的我国,未来光伏发电比例还有相当巨大的提升空间。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装机量在全球地位直线攀升。在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中也同样指出,在气候协议基础上,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有望在2030年前提高到30%以上,而太阳能发电将占总电力10%以上。
在十一五末期即2010年,我国以893兆瓦的装机量占全球总装机容量2.2%位列世界第八。另外,在政策扶持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光伏扶贫也成为另一种突破型发展模式。据公开媒体报道,在巴黎气候大会前夕,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及六家光伏领军企业联合盖章,反应光伏补贴拖欠问题的材料已经反应到国家最高层,相信在十三五,补贴拖欠、限电问题会在政策的帮助下有所缓解。紧接着,2013年年底,两大分布式光伏政策同时出台。
从十二五初期,光伏产业深陷,双反到产能过剩、制造业持续亏损、几大巨头纷纷跌倒引发地震等等,直到2014年全产业上下游全面回暖,光伏产业整体从产能过剩行列移除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光伏总装机量实现了37.95GW,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GW的装机目标。尽管太阳能发展势头如此高涨,然而截止201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发电量仅占我国总发电量比重的0.46%。
在2015年下半年,光伏补贴、限电等问题越发凸显,火爆的市场开始冷静并回归理性。在2015年年末巴黎气候大会后,十三五低碳路线核心基本已经确立,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但同时,狂飙的发展背后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补贴、限电,两大致命问题已经让许多中小型玩家纷纷放弃开发光伏电站项目。
发表评论
留言: